近日智股策略,奥一新闻记者实地走访盐田、南山、坪山、宝安、龙华、龙岗等多处市民反映强烈的围挡工程。记者走访发现,在市民反映强烈的路段,超期围挡现象普遍存在,部分工程公示信息滞后或缺失,施工进度不透明;部分项目因部门协同不足、资金短缺、技术难点或手续延期等问题,导致工期一再拖延。
那么,在施工项目实际监管过程中,相关部门会面临哪些具体挑战?对此深圳交通运输局作出回应。
部门回应:今年以来共查处各类涉路施工违法案件966宗
针对施工延期,深圳市交通运输局表示,征地拆迁、工程款、材料人工配置、地质情况、行政审批、同路段施工干扰等因素均可能导致延期。部分项目因道路已开挖、地下工程未完工,若不许可延期会致“围而不挖”及工程投资浪费,存在“项目延期倒逼许可审批”情况。
该局明确,占道施工的占用挖掘道路许可,需市交通运输局与市公安交管局并联审批、统一出证,申请人可通过广东省政务服务网等渠道申请,许可时长结合材料、技术规范、施工经验、交通疏解方案确定,正常情况一次申请时长应为项目占用挖掘道路的工期,分阶段施工可分阶段申请。
监管上,已建立路政每日全覆盖巡查、现场信息公示、违法占道施工专项整治等机制,许可审批与工程规划许可建立审批协作机制,并设置超期提醒功能,提前一个月通知建设单位。巡查中发现施工现场长期无人施工,涉嫌“围而不建”的,将联系建设单位并抄送行业主管部门督促复工。
2025年以来,深圳市共查处各类涉路施工违法案件966宗,其中超期、超范围占道施工案件278宗。此外,许可信息可通过市交通运输局信用信息双公示专栏、市政府数据开放平台等查询,市民可扫现场公示牌二维码、通过民意速办或拨12328反馈意见,反馈信息均归集到该局信访平台规范办理。
本期“走好新时代网上群众路线大调研
——与城市对话”栏目
聚焦深圳超期围挡
邀请多位
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业人士
为破解围挡“超期”难题建言献策智股策略
保障市民出行权益与城市运行效率
王雪:施工延期需从源头协调,强化第三方监督
“道路上80%以上施工并非交通施工,而是水、电、气、电信、管廊等民生施工,核心是协调问题。”深圳市政协委员王雪表示,深圳政协8年前已关注并提过相关提案,推动落地了《深圳市占用挖掘道路管理办法》,“跨部门协调机制不是没有,但政策法规关键在落实。”
谈及解决思路,其强调应从顶层机制上着手:“要从发改立项、财政拨款阶段就前置项目协调,避免立项后才发现和其他工程‘打架’。”王雪指出,任何国家高速发展期的建设都会有施工困扰,但永远有改进空间,目前最核心的是从源头做好防患于未然,前期协调到位,别先施工再发现问题、再协调。深圳施工管理已借鉴国外优秀经验,但与发达国家差距主要在“前期充分论证”——他们前期论证、准备充分,开工晚但过程顺畅;我们常先开工,边开工边发现问题、边改进调整。
另外,她认为,当施工缺乏第三方监督时,施工方就会按方便自己的方式来,比如项目收尾时材料该撤却不撤,导致道路多堵一两个月。市民监督、媒体监督、政协和人大监督,还有相关宣传工作,都要进一步加强。比如监督电话、投诉小程序,要让市民知道、能用,提升全民参与的信息透明度和监督督促机制。对于惩戒机制,她直言“现在罚款太少,不足以约束”,仍需推动立法提升惩戒力度,动态优化细化相关政策法规。
赵广群:建议保障知情权,设民生评估机制
深圳市人大代表赵广群指出,占道项目超期围挡及延期施工的现状,不仅会对交通出行造成不便,还会长期性地影响周边居民生活与商户经营,也会让市民对项目管理方的工作效率产生质疑。
关于项目延期原因,赵广群分析,资金紧张、拨款进度慢、项目调整、征地拆迁补偿、施工中遇到意外困难、经济纠纷等都可能导致延期。例如项目因前期探测不精确,施工难度可能远超预期。他强调,不论何种原因,项目方都应及时向市民说明延期原因和预计时长,进一步保障市民知情权,建议可通过街道、社区以及项目告示牌等渠道,及时更新信息。
对于部分项目反复延期倒逼政府批延期许可的情况,赵广群认为,这暴露了前期规划可能存在不足,后期主管部门监管、督促和跟进力度有待加强。针对这一现象,他建议,建立社会各界参与的民生影响评估机制或听证机制,对影响市民出行生活的户外工程项目进行监督,可参考深圳“每周一评”政府绩效评价模式。他还呼吁,监理公司、业主单位应加强监管,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多加关注。
同时,通过社会各界联动,协助解决项目建设方在资金、规划、验收等方面的困难,政府可搭建监督、协助推动项目的平台。
曾常青:可以适时探索动态许可机制智股策略
深圳市人大代表曾常青表示,工程项目手续齐全但工期无限延期,本质上是程序合法性与实质合理性的背离。说白了,就是手续都齐全,但执行出了问题,许可审批虽形式完备,但缺乏对工期执行力的刚性约束,导致“合法的拖延”,这可能会导致公共资源侵占、民生权益受损的情况出现。
可以适时探索动态许可机制,比如推行“许可工期延期”全链条动态管理。首次许可需明确工期节点及延期条件,任何延期必须提交第三方技术评估报告并向社会公示。延期申请超过2次的项目,自动触发联合审查。以及强化信用约束,将“黑名单”与市场准入直接挂钩;引入履约保证金制度,施工单位按项目规模缴纳保证金,超期后按日扣除并用于民生补偿,如周边商户补贴。
在公众监督层面,其一,让监管“长牙”。不能光靠公示批评,更要让超期施工的企业付出实质代价。其二,信息要透明易懂。其三,让老百姓监督真正有用。建立“市民投诉→部门响应→限期整改→结果反馈”的闭环处理机制。
其强调,“深圳是创新之都,我们应该在治理超期围挡这类民生问题上也走在前面。其实就是要做到三点:监管要硬、信息要通、监督要实。只有这样,才能既推进城市建设,又最大限度减少对市民生活的影响,真正实现‘还路于民’。”
林南阳:应从立法层面推进政府项目资金规范使用
近两年来,市人大、市委领导重视因项目施工对市民生活造成的多方影响。对于超期施工与反复延期问题,深圳市人大代表林南阳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建议。
首先,在施工审批阶段,政府应要求施工方提前公示施工时间和围挡方式,让市民提前知晓,做好应对准备。其次,对于超期围挡与公示期无法完工的情况,相关部门必须加强监督力度;政府也应出台明确规定,对超期施工给周边商户造成的影响进行合理补偿,且补偿应依据超期时长进行科学评估后实施。
另外,其认为,应从立法层面推进政府投资项目资金规范使用,如规定政府投资项目需有充足资金才能立项,立项后要严格按进度支付工程款,确保项目能保质保量,按时完成,这一举措可减少因资金不足导致的工程拖延和长期围挡问题。
林南阳强调,城市建设是为了提升市民生活品质,施工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市民的利益和需求,希望通过加强监管和完善法规,让城市建设更加规范、有序。
臧建:久拖不决、推进不明显的,有必要建立移送机制
南方民间智库社会矛盾第三方评议中心首席评议专家、律师臧建认为,深圳的市政工程项目往往是香饽饽,竞争激烈。长期的超期占用和施工即给周边居民带来了不便和困扰,也损害政府的公信力,折射部门之间审批、管理、执法、服务等环节的统筹衔接不足,事中事后的监管和服务跟不上。
建议在招投标环节科学设定,加强监管,筛选出有实力有信誉管理到位的施工单位;审批上,进行风险论证评估并进行警示告知,必要时可以引进第三方专业力量进行论证并全程跟踪反馈;监管上,严查违法转包分包,减少工程款、劳务款纠纷和信访投诉。发现问题主动为企业进行部门协调,解决企业的痛点难点问题,优化服务实行陪跑;
对于超期占用或无证施工依法处罚,加大违法成本,倒逼责任主体切实承担责任,并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布典型处罚案例,进行警示教育;对于申请延期占用、延期施工的,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审批环节尽可能实行听证,让周边市民、专业人士或媒体参与进来,以公开为原则,以不公开为例外,增加透明度和公信力。
如久拖不决,长期超期占用推进不明显的,往往存在部门扯皮、动态管理或非法转包、分包、劳资纠纷等问题。有必要建立移送机制,落实工作责任,由政务督办或纪检监察部门进行监督和追责,检察机关也可以提起检察建议或公益诉讼。
与城市对话
城市由个体构成,治理由细节构成,而城市的向心力由无数人和细节构成。治理的核心在于协调多元主体的利益,如何让多元治理的主体纳入治理的政策制定和执行当中?由南方都市报、奥一网、南方民间智库联合深圳大学全球特大型城市治理研究院推出《走好新时代网上群众路线大调研——与城市对话》栏目,聚焦市民关注的细节问题,汇聚民间智慧,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参考。
不仅为城市凝聚共识,更实现议题的共治链——建立“议题发现-深度调研-方案共创-政策转化”全流程机制;实现多城协同体——针对跨区域治理难题,联动超大城市开展“云端会诊”;实现双向赋能场——既是解决问题的议事厅,也是治理创新的试验田。通过公众参与、专业建言与政策反馈的深度互动,在街巷治理中雕琢温度,在数字治理间丈量精度,让城市进化与民生福祉同频共振。
监制:陈文定 刘岸然 谢江涛
策划:任笑一
统筹:陈璐璐 刘晨
采写:奥一新闻记者 廖静文 余悦 李姗姗 蔡诗妍 乔锐 彭峥
视频:奥一新闻记者 彭峥 刘正方 刘彦辰
设计:刘思 虢娟
编辑:蔡诗妍智股策略
启泰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