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用第六代射波刀治疗后,患者实现了‘双肾保全+功能无损+超5年生存’,彻底打破了‘必须切肾’的国际指南误区,这正是尖端设备与治疗理念结合的力量。”近日在广州举行的2025第五届肿瘤放射外科大会上,大会主席中国医师协会放疗分会首任放射外科主任委员龙志雄教授哈福配资,以双肾癌治疗案例佐证了第六代射波刀等国际领先设备的临床应用成果,引发与会者的广泛关注。
大会以“放射外科引领肿瘤治疗新模式”为核心主题,汇聚国内外肿瘤放射治疗领域顶尖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学科发展前沿动态,并形成发布专家共识:放射外科凭借精准、无创等突出优势,正为肿瘤患者带来更显著的临床获益。
推动肿瘤治疗从“有创根治”向“无创精准”转变
作为国际公认的放疗尖端技术,放射外科正推动肿瘤治疗从“有创根治”向“无创精准”实现革命性转变。中国科学院马骏院士在开幕致辞中强调:“在欧美发达国家,精准放射外科已成为肿瘤治疗的主流手段,在国际权威指南中,其疗效可媲美甚至优于根治性手术。”
第六代射波刀与超弧刀等国际领先设备的临床应用成果成为专家热议焦点。这两类尖端设备的技术突破,为放射外科的“精准优势”提供了硬核支撑哈福配资,也让“毫米级狙杀肿瘤”成为现实。
被誉为肿瘤治疗“智能狙击手”的第六代射波刀,凭借三大核心技术领跑全球。其搭载的先进机器人手臂与微型直线加速器,可从数百个角度灵活聚焦射线,治疗精度达到亚毫米级(<1mm),远超传统放疗技术,能在精准锁定肿瘤病灶的同时,最大限度保护周围正常组织。针对肺癌、肝癌等随呼吸运动的肿瘤,该设备独有的呼吸追踪系统可实现射线与肿瘤的“实时同步”,无论病灶如何移动都能精准覆盖。更值得关注的是,这种治疗方式无需开刀、无需麻醉,患者仅需“躺”30-60分钟即可完成单次治疗,通常1-5次疗程即可达到理想效果,极大减轻了患者的身心负担。
另一款国际领先的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设备超弧刀,则以“高效适形、全域覆盖”的技术特点,成为攻克复杂肿瘤的“利器”。其创新的多弧动态调强技术,可根据肿瘤的不规则形态实时调整射线强度与照射角度,形成与病灶高度契合的“剂量分布区”,在提升肿瘤靶区剂量的同时,将周围正常组织受量控制在安全范围。对于颅内垂体瘤、颅底肿瘤等手术难以触及的“禁区病灶”,以及胰腺癌、前列腺癌等复杂实体肿瘤,超弧刀展现出独特优势。大会执行主席、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聂大红教授在解读临床数据时指出:“采用超弧刀治疗的局限期胰腺癌患者,2年生存率达到46.7%,高于国际最新报道的43.7%,这一成果充分证明了我国在放射外科设备应用与治疗方案优化上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放射外科已从辅助治疗手段升级为核心根治方式
在专家共识环节,大会主席龙志雄教授明确提出:“放射外科已从肿瘤辅助治疗手段升级为核心根治方式,其适用范围覆盖几乎所有影像可见的实体肿瘤,包括颅内、头颈部、胸部、腹部等多部位病变。对于高龄、体质虚弱无法耐受手术,或肿瘤位于手术禁区的患者,以第六代射波刀、超弧刀为代表的尖端技术,正成为他们的最佳治疗选择。”他以早期肺癌治疗为例,数据显示采用放射外科技术治疗的患者3年生存率超90%,5年生存率约60%,与手术治疗效果相当,且术后生活质量更优。
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治疗学分会主任委员李宝生教授从肿瘤治疗的学科发展维度强调:“放射外科的崛起并非孤立的技术突破,而是影像诊断、计算机技术与肿瘤医学深度融合的必然结果。第六代射波刀的亚毫米级精度和超弧刀的动态适形能力,解决了传统治疗中‘既要杀瘤又要保器官’的核心矛盾,这在头颈部肿瘤治疗中尤为关键。
以局部晚期鼻咽癌为例,采用超弧刀联合靶向药物治疗,不仅能将5年局部控制率提升至95%以上,还能显著降低放射性口干、吞咽困难等并发症发生率,真正实现了‘疗效与生活质量双提升’。”李宝生教授进一步指出,放射外科技术的临床应用需要建立标准化的诊疗路径,未来应加强多中心临床研究,让尖端技术在更广泛的肿瘤领域发挥作用。
除了精准高效的直接疗效,专家们还重点关注到放射外科的独特免疫效应。四川省肿瘤医院王建教授在演讲中解释:“射线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还能激发机体免疫系统产生‘旁观效应’与‘远隔效应’,帮助患者构建自身抗癌防线,降低肿瘤转移和复发风险。临床中已出现部分转移癌患者在接受放射外科治疗后,远端转移病灶被免疫系统主动清除的案例。”
此次大会的召开,不仅展示了我国肿瘤放射外科在设备引进、技术应用、临床研究等方面的全面进步,更通过专家共识的形式,为学科规范化发展奠定基础。大会主席龙志雄教授在总结时表示:“广州作为国内三大医疗高地之一,将以本次大会为契机,进一步推动多学科联合诊疗(MDT)模式与尖端设备的深度融合,让放射外科的技术优势转化为患者的生存获益,助力我国肿瘤治疗水平向国际顶尖迈进,为全球癌症患者带来新希望。”
南方+记者 欧旭江哈福配资
启泰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